首页

加入收藏

您现在的位置 : 首页 > 最新资讯

看完央视这部纪录片,发现我们真的不够了解孩子

时间:12-24 来源: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:176

看完央视这部纪录片,发现我们真的不够了解孩子

看点父母与孩子互相依赖,亲密无间,却往往潜藏着说不清、道不明的摩擦与隐痛。央视纪录片《你听见了吗》将镜头对准7组典型的家庭,记录了中国家庭很典型的沟通困境,清楚展现缺乏有效沟通的家庭如何将孩子越推越远,最关键的是,父母该如何用好“沟通”这把打破壁垒的钥匙。本文转载自公众号:罗玲的空间(ID: luoling_2013)文丨小言 编丨May在生活中,您是否也碰到过这样的时刻:学了很多情绪理论,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?我们想让孩子快点把正事完成,他总是不配合?已经好好跟孩子沟通,为什么孩子还是唱反调?最近央视出品的亲子访谈纪录片——《你听见了吗》,宛如一面镜子,照亮了所有疑问的答案。这部纪录片聚焦大众关注的“亲子关系问题”, 针对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沟通障碍的普遍现象,跟拍采访了7组中国家庭的父母与孩子。其中有三集让我特别有感触,平时我们认为的孩子情绪问题、叛逆反应,或许都是沟通不到位造成的。我们也会看到三个不同年纪的孩子,在不被父母理解时,是怎样的表现。同时,你会发现,如果和孩子好好讲话,你将会大吃一惊。我不是拒绝沟通,而是感受到父母的矛盾如果孩子平时非常在意输赢,颇有完美主义倾向,家长可以多关注下这一集。这集中的秋子,在父母眼里,是个有“优秀包袱”的小姑娘。几乎每年大大小小的考试,她都是全班第一。但她接受不了自己输和不够好,在没能达到自己期望的目标时,很容易崩溃。比如,她练字时几乎每天都哭,认为自己写得不够好,会反复擦掉重写,甚至连纸都擦破。秋子在练字在特别难过的时候,秋子还会用力地掐自己,手背上掐得全是小包,以此来发泄自己的情绪。她不太愿意和父母正面交流自己的难过,她会把那些伤心、生气和想说的话,全部憋在心里。当爸爸试图安慰孩子的时候,秋子只是哭,嘴上说着“我想打你”,脑子里想让爸爸闭嘴。当节目组问道,妈妈是否能够分担一些她的伤心,秋子回答:“不,因为这个伤心是她造成的。”孩子为什么这样认为呢?通过跟父母的对话,能够发现父母对孩子一些不经意间的影响。这个家庭的父母,拥有非常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极强的自省能力。爸爸说,父母要控制情绪,要先接纳孩子的情绪。妈妈说,我知道我生气是因为我想要控制孩子,她没有听我的话,所以我才生气。父母二人都在与孩子沟通时,十分克制,尽量保持情绪稳定。但即便如此,还是不可避免对孩子流露出苛责和压制。当秋子哭泣的时候,妈妈第一反应是火气噌的一下上来了,然后再把它压下来。爸爸认为人要管理情绪,才能获得更大的进步,因此在女儿难过的时候,忘记了先接纳情绪,而是想用道理让女儿平静下来。秋子怕输的性格,一定程度上也来源于父母对她保持优秀的期望。考第一名的时候,爸爸会忍不住向别人炫耀女儿的优秀,在妈妈眼里,正因为秋子能力很强,所以会不自觉地想“她还可以更好”。看完这一集,我最大的感受是不管成年人嘴上有没有说出来,内心的想法都会被孩子识破。或许这是我们劝解孩子不成功的根源——我们说着不在意、没关系,其实心里很在意;我们说着相信你信任你,其实心底很担忧,这些孩子都懂。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沙法丽·萨巴瑞在《家庭的觉醒》中提到:“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期望,却无法达到时,会产生负罪感和羞耻感。无法忍受这种感觉的孩子,有一部分就会通过自我伤害的形式纾解内心的愤怒。”压着情绪的探讨和沟通往往是无效的,跟孩子探讨不足、解决任何问题之前,都应该先处理好我们自己的情绪。并且心理学上认为,孩子倾向于认为大人的语言和行为都是诚实的,如果我们内外不一致,会给孩子带来强烈的不安全感和恐惧,甚至造成自闭倾向。所以,面对孩子的时候,我们要多一些真诚的自我察觉,先尝试做到与自己和解。父母先有稳定的内核,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。放下练琴听我说当下最重要日常生活母慈子孝,一到练琴鸡飞狗跳,这是很多家庭都经历过的,也是豆宝家的日常。豆宝在练钢琴的时候,很喜欢东拉西扯,一会问问钢琴多少钱、一会问问几点了、一会要擦鼻涕、一会要上厕所......希望孩子能抓紧时间练琴的妈妈,耐心渐渐被磨没,变成每次练琴,都要爆发。她也尝试过很多方法,比如,和孩子约定发脾气了就要抱一下,却仍然忍不住生气。豆宝多次强调“听我好好讲话”“不要打断我说话”,妈妈只觉得耽误时间,只想让孩子闭上嘴好好练琴,要孩子听话。提到孩子喋喋不休的表达,爸爸单纯认为是孩子年纪太小坐不住,而妈妈把这种情况归结于全家人都没什么耐心。《家庭的觉醒》一书中提到:大多数情况下,我们通过他人的意见来认识自我。我们渐渐以为这个人就是自己,这种自我形象会掩盖原本的自我。如果这种自我认知形成于童年,我们倾向一辈子都维持这种倾向。当妈妈开始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,她开始发现,当下的自己和她的父母非常相似。小时候,妈妈被她的父母吼是生活常态,甚至家里的妹妹已经30岁,还在被父母吼,她们并没有觉得这有什么不对。"听话"这个词儿也贯穿她的成长。从小到大,她总是被父母说“你怎么又不听话?”而说起听什么话,好像也没有什么具体的内容,不知道到底要听什么话......英国心理治疗师菲利帕·佩里说:孩子每一次表达感受的时候,都是家长引导孩子成长的机会。有时家长在回应孩子的感受时会用以下两种错误的方式:忽视和打压。认为先让孩子把正事做完,过去了就算了。这时孩子也许会暂时安静下来,但他的情绪并没有得到疏导,而是被刻意忽视了。长此以往,随着孩子长大,他可能会用更极端的方式去表达自己。这种童年情感忽视的体验也许会伴随一生,并且可能会变成不良的代际传递,让孩子长大后继续重复这种行为模式而不自知。网友说,80后这代父母,大多自己没有被好好对待过,所以也不知道怎样去更好地对待孩子。但我们依然可以保持察觉,观察自己身上出现了哪些相似的行为模式,当它们被看见,即是疗愈的开始,采用新的模式,来打破这种不良循环。答案不是说出来的,而是理解出来的步入青春期,孩子的叛逆是怎么回事,或许从这一集可见一斑。这个6年级的男孩叫动动,他在画中把妈妈画成了一个会喷火的大怪兽,因为妈妈经常会情绪爆炸。最能牵扯妈妈情绪的,是孩子的学习成绩。妈妈看着小学就考72分的孩子,非常焦虑,甚至有时候还会打孩子。还在小学的儿子,书桌上已经摆好中考满分作文,孩子父亲还买了一整面墙的初中知识点汇总,贴在家里。在妈妈眼里,孩子在学习上完全是蒙的,她不明白该怎样帮孩子提升成绩。而在孩子看来,妈妈自己没有能力去管理一些事情,但却一定要留一根自己的线在那里牵着,不肯放手。上图出自动画短片《脐带》节目组问孩子,有没有可能以后大家都不要猜,彼此敞开心扉交流。动动犹豫了,他已经习惯这样的家庭相处模式,假装已经达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。他并不是不渴望理解,而是怕父母理解错了自己,会更加伤心。他还会故意回答与父母心中相反的答案,因为他认为答案是理解出来的,而不是说出来的。妈妈也感受到自己与孩子之间的隔阂,她明白是自己的执念总要推一把孩子。但推的结果收效甚微。孩子的学习没有进步,却能够在机器人大赛中屡屡获奖。在父母心中,孩子永远离让人满意差一点,这个标准是不可能达到的。父母总想着,我还能为孩子多做些什么来帮他。或许实际上对孩子少一点控制,多一点放手,让孩子成为教育的主体,他们也会慢慢绽放出原本的潜能。从纪录片中三组家庭的情况看,我们越来越清晰地看到情绪反应如何阻断我们与孩子沟通的能力。并且,如果我们不对自己保持察觉,内心真正觉醒,任何方法层面的东西都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。很多孩子的情绪和反抗,都是感受到父母与自己的情感连结中断,不能够理解自己时,在用一些消极方式挣扎。而我们没有旁观者的角度,也很难发现问题所在,需要时常跳出自己的视角,客观地看待发生的事情。这部纪录片就是一个很好的桥梁,建议家长和孩子共同观看,互相交流彼此的看法,共同探讨一下类似的情况,大家都是怎样的心情,以后怎样能够更好,是一次亲子谈话很好的主题。关注外滩教育发现优质教育
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

标签 : 最新资讯